馆内公告
 
人间多桃源笔底觅千里——赵伯驹款《桃源图》在明中晚期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2-08-27
浏览次数:38087
主办:
承办:
协办:
展期:
展厅:

文/张伟 

被归于赵伯驹、赵伯骕名下的两幅《桃源图》在明中期开始流传,「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曾有临本存世,但究其具体摹写对象,画史记载却暧昧不清。仇英之后,其画作亦「多传本,然精工不逮仇作矣」,除了产生大量的临本伪作之外,在仿古风气下,明中晚期无论职业画家还是文人画家「皆得心印,择其精髓」,纷纷藉此描绘着自己笔下的《桃源图》。

谈起桃源题材绘画就不得不提及东晋诗人陶渊明(约三六五年~四二七年),其不与世逐的高尚情怀、解印弃官的仕宦生涯,深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景仰。自苏东坡提出文人画理论后,文人士大夫成为中国绘画的创作主体,陶渊明的作品中蕴含的隐逸精神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钱选(生卒不详,主要活动在十三世纪中后期至十四世纪初)所绘的《归去来兮辞图》就是直接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沈周(一四二七年~一五〇九年)《盆菊幽赏图》,所描绘的内容与「渊明赏菊」这一主题有关。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中避世隐逸的安宁,也是画家们常常描绘的题材,在明中晚期相当流行。

图片1.jpg

元 钱选 归去来兮辞图卷

纸本设色 纵二六厘米 横一〇六·六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明中期以来吴中地区经济繁荣,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文人的审美趣味以及绘画的发展取向,出现了文人画通俗化的倾向,大量出现的斋号图、祝寿图、送行图等就是例证之一。另外,明代文人画家和元代文人画家的生存方式有所不同:因民族矛盾等问题,元代文人画家是避世绝尘、隐逸山林的高士;明代文人画家则多是落拓于民间的文人,是生活于闹市的「城中隐士」,他们在绘画中更多追求的是「雅」,而不是元人的「古」。故而明代文人画呈现出来的并非元代的曲高和寡的姿态,而是愈发的贴近日常生活。但事实上,明代文人阶层的生活并不像画中表现的那样闲淡宁静。明代中晚期沉重的科举竞争压力与壅滞的社会流通机制,使士人的科举历程变得更为艰辛、冗长。在科举与社会流通机制相对顺畅的明代初叶,廪膳(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省称廪生)、增广生员(相对于初设廪生额外增加的廪生,省称增生)在学不过五六年就大多能考取举人或出为贡生,「故其人皆精力有余,入仕可用」。但至晚明以后,士人的晚达(晚年得官)已属普遍。文徵明(一四七〇年~一五五九年)曾描述过他「十战十败」的无奈:「非独朋友弃置,亲戚不顾,虽某亦自疑之。所谓潦倒无成,龌龊自守,骎骎然将日寻矣。」面对这种情况,多数人便放弃了科考之路,董淞(一四六三年~一五一八年,字子壬,浙江海宁人,与吴门朱存理关系要好,两人均嗜书如命)连试辄黜,遂不再思进,以诗文自放,作诗云:「我有腹中书,不办头上帽。游云自去来,难应鸿都诏。」仕途难进,隐于闹市,这无疑都是桃源成为明中期以来文人绘画重要表现题材的原因。

图片2.jpg

明 沈周 盆菊幽赏图卷

纸本设色 纵二三·四厘米 横八六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伯驹还是赵伯骕?

赵伯驹、赵伯骕是赵宋宗室,在画史上被合称为「二赵」。赵伯驹(一一二〇年~一一八二年),字千里,太祖七世孙,仕至浙东兵马钤辖。擅绘山水、花果、翎毛、人物、楼台,极尽工细之妙。赵千里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其弟赵伯骕(一一二四年~一一八二年)字希远,少从高宗于康邸,仕至和州防御史,擅绘山水花木,赋染轻盈,颇有生意。





  •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 学术活动
  • 美术馆文谈
  • 出版刊物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
9:00-11:00;11:00-14:00;14:00-16:00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
电话:022—83883300



 
     
Copyright © 2019 天津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2002929号-4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9:00-11:00;11:00-14:00;14:00-16:00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电话:022—838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