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公告
 
春风大雅——旅顺博物馆藏胡佩衡山水画作品初探
       
发布日期:2020-10-27
浏览次数:81033
主办:
承办:
协办:
展期:
展厅:

文/边楠

摘要:胡佩衡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人物,他在山水画创作、绘画技法理论研究、美术教育三个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其画作多半都有自题诗,这种诗书画印的结合形式,将文人画传统在民国时期得以延续。本文以旅顺博物馆藏胡佩衡山水画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笔墨技法特点和风格演变过程。

关键词:胡佩衡、山水画、风格、清湘老人


胡佩衡(1892年—1962年),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迁居北京。7岁入私塾,后毕业于私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新华铁路专门学校。民国初年,相继任北京三圣观小学教员、海军部办事员、北京第二中学图画教员。1922年,由交通部交通行政讲习所分发至京绥铁路局办事,后任车务处课员。[郎绍君《国画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8年5月版,第2页。]曾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任教,主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又在北京琉璃厂创办豹文斋书画店。191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主编《绘学杂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等职。著有《山水画技法研究》《王石谷画法抉微》等。他是二十世纪早期北方画坛重要的山水画家。有中国近代绘画史摇篮美誉的湖社画会成立后,胡佩衡是其中骨干之一,并担任《湖社月刊》主编。他在山水画创作、绘画技法理论研究、美术教育三个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其画作多半都有自题诗,这种诗书画印的结合形式,将文人画传统在民国时期得以延续。

胡佩衡的山水画作品在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有一个发展变化、大胆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摹古时期 (1902—1929年)、风格成熟期 (1930—1949年)、衰年变法期 (1950—1962年)。[刘轶丹《首都博物馆论丛》,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页。]在“百年丹青——二十世纪著名画家作品展”中共展出胡佩衡山水画作品六件,这六件作品的创作时间自1930年至1950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年,正是其自风格成熟期向衰年变法初期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下面将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对这六件作品进行试读。

1.胡佩衡 《江亭烟雨图》 1930年

1.jpg

在画面左上角有胡佩衡的题诗:“回首竹西亭渐远,一江烟雨酒旗斜。庚午夏日,冷庵胡佩衡写。”钤印“胡佩衡”白文方印、“冷庵”朱文方印。这是胡佩衡39岁时作,是其风格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自题跋可知,画中描绘的是扬州竹西的清幽景色,唐杜牧《题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胡佩衡扎实的摹古功底,以古法用笔来描绘现实景色,也就是胡佩衡所提出的“古法写生”[“古法写生”即用民族传统的画法的写生。“古法写生”一说,最早由胡佩衡提出。他赞同写生,改造国画,但反对崇洋。古法写生,最关键的条件是合乎中国画的理法,特别是讲求笔法。薛永年《写生与新传统》,《写生的传统与当下意义—中国美术太行论坛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页。]。他主张“用古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 “法古与创作必须交相为用”。画面中,他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采用中国山水画“三远”表现法,从不同的视点对景物进行描绘。画面以三段式构图法描绘了近景、中景及远景。近景绘平坡小丘,杨柳低垂,树木繁茂,在树丛的右侧可窥一位隐士正在赶路。中景描绘在崇山峻岭之间环绕着几处村舍,竹西亭也坐落其中。就画面右侧描绘的村舍构造来看,村舍应是依山傍水而建,但在画面中并未看到对于水的描绘,可谓是笔未到,意先行。远景群山耸立,云雾缭绕。由画面朴拙苍老,中锋用笔,层层积墨的山石,可以看出其对龚贤积墨法的运用。以渴笔反复皴擦积染,墨色极为浓厚,但墨色的深浅浓淡依然分明,虽未用泼墨确有泼墨烟润淋漓的效果,山石树木浑融一体,点苔圆润苍劲,画面体现出一种苍润之感。





  •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 学术活动
  • 美术馆文谈
  • 出版刊物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
9:00-11:00;11:00-14:00;14:00-16:00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
电话:022—83883300



 
     
Copyright © 2019 天津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2002929号-4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9:00-11:00;11:00-14:00;14:00-16:00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电话:022—838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