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天津美术馆的公教课堂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戏”——藏戏面具制作。公元14世纪,僧人唐东杰布为在雅鲁藏布江上筑桥修路筹集资金,正式创立了藏戏。起初,表演队伍在雪域高原上歌唱舞蹈,一方面是为了募集修桥的资金,也是为了呼吁人们积德向善,团结协作,一起建桥。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在修饰过的羊皮表面涂上鲜艳的颜色,制成软塑面具,让表演者戴在脸上,再穿上特制的表演服饰,藏戏和面具就这样诞生了。
藏戏面具是藏戏表演中重要的道具,它们色彩丰富,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不同的性格与情感。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蓝色面具代表正义与勇敢;黄色面具为功德圆满、知识渊博的代表;绿色面具意为贤良智慧与美貌端庄;红色面具象征权力与正义,寓意足智多谋、智勇双全。这些面具不仅是演员们表达情感、塑造角色的重要工具,还是藏族文化的独特象征。
为配合“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天津美术馆特别策划了“雪域奇珍”系列活动,不仅让观众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讲述着汉藏两地在文化、艺术与生活各个方面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