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非闇 蝶石双鸽图轴 1941年 旅顺博物馆藏
《蝶石双鸽图》创作于1941年,自题款识:“予爱鸽,养之十余年,颇多珍异之品,曾为文记之,得数万言,福开森博士为译成彼邦文字。此图所写为予最喜之飞奴,厥名为雪上梅,在彼时京师养者只予有此,曾以之骄人也。辛巳浴佛日,用宋人法制于玉山砚斋并记,非闇。”
于非闇对鸽子有极高的热情,他养过鸽子并写过一本有关的书《都门养鸽记》,详细记录了北京鸽的品种及养育、繁殖事项等资料。于非闇有许多描绘鸽子的经典作品传世。为了画鸽子,他在午门的城墙上居高临下体验鸽子的飞翔,观察了三天鸽子自下向上飞翔的情形,他以“游”的心态来进行艺术创作,融于景也融于情。老舍家藏有于非闇的巨幅《飞鸽图》,老舍偶发一思,何不观察鸽子从下向上飞翔的姿态,勾起了于非闇极大的兴趣,他便从天安门上俯视鸽子的飞态,并作速写画进画稿。

于非闇 云南山茶图轴 1957年 旅顺博物馆藏
《云南山茶图》创作于1957年,属于于非闇晚期作品。自题款识:“旅顺博物馆惠存。云南山茶花,艳丽甲天下。其中以大红袍为最,九蕊十八瓣,花大如碗,今写粉蝶一枝,亦名种也。1957年清明非闇并记。”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写生,于非闇此时的技艺已经非常纯熟。这幅作品完整的展现了山茶花的生长,叶子茂盛,枝干苍劲有力,各个生长时期的山茶花均有体现,有盛开着的,也有含苞待放的。这幅山茶图造型严谨,色彩沉着,款识中的瘦金体与山茶花配合的相得益彰,深得宋代院体花鸟精髓。
中国传统绘画在清“四王”后便一蹶不振,为何在二十世纪初期复兴?为何二十世纪上半叶涌现出如此多的绘画大师?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国画的复兴来自对西方艺术挑战的本能回应。在看待近代美术的时候,不能孤立的看待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我们要看到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们对于传统绘画的态度——捍卫、变革甚至革命。持有不同态度的艺术家们互相影响,互相对立,甚至针锋相对,使二十世纪的美术世界异彩纷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于非闇对于工笔花鸟画的理论研究对中国当代美术的教学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倡重视传统绘画,以五代、两宋工笔花鸟画的高峰为切入点,在写生上要求提炼、以形写神,对色彩运用和技法理论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他将民间艺术和绘画相融合,拓展传统文艺间的相互借鉴,在本土艺术传承的挖掘上是具有意义的,丰富了工笔花鸟画的民族特色。他的实践为当代美术教学提供了可延续性的理论依据。
(天津美术馆 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