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仇宇浩
![1.jpg 1.jpg](/upload/images/Article/9e2c717d-78e5-4ab5-8670-e77f2e721dfd/6386640047095399065163081.jpg)
![2.jpg 2.jpg](/upload/images/Article/9e2c717d-78e5-4ab5-8670-e77f2e721dfd/6386640048930105412721998.jpg)
![3.jpg 3.jpg](/upload/images/Article/9e2c717d-78e5-4ab5-8670-e77f2e721dfd/6386640049707389648415080.jpg)
![4.jpg 4.jpg](/upload/images/Article/9e2c717d-78e5-4ab5-8670-e77f2e721dfd/6386640050594376044137051.jpg)
津门问道,群贤毕至。人潮涌动,群情激昂。
什么书法艺术展,开幕当天观众数量多到令天津美术馆破例延时闭馆近两个小时,吸引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众多名家从各地赶来观展并不吝赞美?怎样的现场书写,让观众惊叹有置身艺术剧场的感觉?
这位令人瞩目的书法艺术家名叫王冬龄,这场不同寻常的展览是“津门问道”——王冬龄书法艺术展,由天津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指导,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主办。
书法是瞬间的艺术,背后却是一生的功底。青少年时期,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个人的天分和勤奋,让王冬龄拥有深厚传统功底;中年时期,走出国门在欧美讲授中国书法,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他立志要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弘扬主旋律、赞美新时代、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让他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从传统书法家逐步转变为当代书法艺术家。
年近八秩的王冬龄从艺六十多年,在书法艺术的创作实践、传承创新、教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影响广泛。他的艺术生涯,正是不断问道、进取的人生。
王冬龄
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兰亭书法社社长。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出生于1945年,1981年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研究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讲授中国书法。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编著有《王冬龄书法艺术》《王冬龄创作手记》《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林散之》《王冬龄书画集》等多种著作。
承接文脉 日课不辍
在天津美术馆里,记者面前的王冬龄,长发飘飘,满面春风,精神矍铄,一口如东乡音,一双标志性红鞋,很有辨识度。筹备展览人多事杂,他安排事项有条不紊,细致妥帖。他很怀旧,每个人生节点的信物都妥善收藏,其中部分在此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他至今记得:“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在同学家里看到《戏鸿堂法帖》石印本,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书法直击灵魂的感觉。”
受父亲影响,王冬龄自幼习字,1961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当时的书法课主讲老师是被誉为“现代中国书法教育拓荒人”的沈子善。在名师指点下,王冬龄以清代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入门,精研《九成宫》《张迁碑》,进而博采广涉各种书体书风,为他后来赋予书法线条独特生命力,奠定了基础。
1962年,作为年龄最小的参展作者,王冬龄书写的小篆作品,与诸多名家作品一起亮相江苏省第二届书法印章展览,从此崭露头角。1967年,王冬龄拜在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当代草圣”林散之门下,得其真传。林散之“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深深地影响了王冬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