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天津中医药大学团委和护理学院联合静海区杨成庄乡团委在静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了“祭英烈悟党史 续血脉践初心”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大家敬献鲜花并集体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烈士纪念馆,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一幅幅历史照片把参观人员带回那段峥嵘岁月。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级青马工程学员胡雨乐表示,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同学们,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在天津工业大学开展的“缅怀革命英烈 传承红色薪火”清明祭英烈主题系列活动中,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猛为同学们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们走进市烈士陵园、周邓纪念馆、天津觉悟社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行走中了解历史,感悟革命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学校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缅怀英烈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子铭记革命历史,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覃兰静说。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
本报讯(记者 王睿)昨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联合天津美术馆举行“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清明节主题活动。来自滨海新区的小学生代表走进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通过参观展陈、看3D影片、手写家书,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员为学生们讲述了“海上国门”的沧桑历史,带领大家了解发生在大沽地区的4次战役,以及中国人民抵御外侮、英勇抗争的可歌可泣事迹。同学们颇有感触,纷纷用笔墨追思英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先烈,加倍努力学习”“我要铭记历史、接续奋斗,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天津援青指挥部临时党支部
清明祭英烈 援青立新功
本报讯(记者 王睿)4日,天津援青指挥部临时党支部组织第五批天津援青干部人才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烈士陵园举行“清明祭英烈 援青立新功”清明祭扫活动,缅怀先烈事迹、传承先烈遗志,增强全体天津援青干部人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庄严的纪念碑前,天津援青干部人才着装整齐,怀着崇敬的心情列队肃立,敬献鲜花,默哀致敬,表达对烈士们崇高的敬意。援青干部人才纷纷表示,不忘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把对先烈的无限缅怀和对英雄的无尽敬仰,转化为不懈前进的动力,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援青工作中,努力为援青事业贡献力量。
文明祭扫 海上扫墓寄语追思
本报讯(记者 韩雯)清明节,一个安放思念的日子。连日来,为了让思念有“形”更有“情”,我市殡葬部门创新形式,通过绿色、简约的祭扫形式,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在宁静肃穆中培育文明新风,增添传统文化的底蕴。
亲人的骨灰长眠于大海之中,生者该如何追思缅怀?昨日,市殡仪服务总站组织109名家属集体乘车前往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乘坐轮船进行“海上扫墓”。片片花瓣,摇曳着星光的烛杯,舒缓低沉的月光曲,感人至深的共祭词……船舱内,共祭仪式庄严肃穆。轮船到达指定海域,人们有序出舱来到甲板,面对浩瀚大海倚栏凭吊,双手将花瓣和可降解的祈福卡轻轻撒入波涛,寄无限思念于海上清风,带去对已故亲人的深情祝福。
在河西区尖山街水晶城社区居委会,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开展“践行新风尚,文明社区人”2023年清明节文明祭扫活动。殡葬部门发出“文明祭扫,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居民代表分享家里文明祭扫的故事。在舒缓的音乐中,现场参与者用笔在黄丝带和折纸上书写对于逝去故人的思念和寄语,并张贴悬挂在追思墙上。
青年是文明祭扫的引领者,为了让文明祭扫理念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共同举办“清风行动进校园”活动,师生们通过诗歌、演讲、话剧等多种形式共同缅怀革命先辈。
绿色清明 移风易俗“云”祭扫
本报讯(记者 王睿)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昨日,滨海新区各街镇开展一系列清明主题活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祀,营造绿色清明的良好氛围。
塘沽街道社工站联合紫云园社区启动“文明寄相思 绿色过清明”主题活动,鼓励“云”祭扫,通过栽种植物、手写书信等方式寄托哀思、祭奠故人;北仑里社区携手共建单位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临时党支部举行“我们的节日──轻风托春日 纸鸢寄相思”清明节主题活动,带动辖区居民打开祭扫新方式;馨苑社区的“巧手做青团 风筝寄思念”活动,吸引了不少居民参与手工制作青团、风筝,感受春日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