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瑄
达利的派对、安格尔的巨匠之路、米兰三年展到文艺三杰,历经四个特展,作为志愿者在天津美术馆度过时光中,不仅使自身经历了成长与蜕变,也为生活添加了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从初出茅庐的平铺直叙到现如今日益成熟的娓娓道来;从满怀好奇的内心澎湃到现如今视如归宿的细水长流。这一份志愿服务的工作已慢慢融入了我的生活,而我也在一个又一个展览中、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服务中重新审视着它带来的意义。
达利的符号
“达利的派对”是我成为讲解志愿者之后的第一个展览,而这个展览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艺术与观众竟如此贴近。现如今很多人热爱艺术,却没有勇气选择走进艺术殿堂,只能在门口徘徊许久。如同许多人一样,我也是众多徘徊者之一,小时候学习的画画,最终因为学业选择了搁置,成为了一名和艺术基本上没什么瓜葛的理工科学生,但内心的执念始终驱使着我向艺术的道路上靠拢,所以在大四保研的那一年,闻讯天津美术馆招募“达利的派对”的讲解志愿者之时,内心对于艺术的蠢蠢欲动在一瞬间爆发,让我走进了天津美术馆,成为了志愿者大家庭中的一员。最初的讲解怀揣着满满的惴惴不安,对艺术的态度既崇敬又畏惧,生怕因为自己的理解有误而贬低了大师的艺术。但在一次次的讲解之中我渐渐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艺术品本身就已经向观众表达了它本身的情绪态度,比如达利的画中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就是画家内心的独白以及与观众之间的心意相通,所以志愿者所需做的只是对于观众的引导,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及欣赏的奥妙、方法传递给观众,而自己的主观态度也仅仅作为观众欣赏中的一个参考,不去影响他们自身的理解。正如“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是多元的,没有孰是孰非,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仅是用来表达内心的独白,更是希望它的欣赏者在作品中映射出自己的心境和理解。比如在达利展的讲解过程中,很多观众会对画中奇奇怪怪的符号提出疑问:“画里的蚂蚁是什么意思呀”“为什么达利的钟表都指向六点”“为什么画里有那么多拐杖”……这类问题接连不断,而我们志愿者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只是把我们查到的资料、画作的创作背景、有据可依的研究结果回答给观众,但与此同时也会告诉观众结合这些资料可以加入更多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反馈回他们自己的想法。艺术和观众之间天然的磁场,让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志愿者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不仅只是把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传递给观众,更是要把艺术欣赏的乐趣渗透到观众未来的生活之中。在美术馆讲解的过程中,也让艺术重回了我的生活,我重新拿起了画笔,用自己的符号记录着自己的生活,也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符号可以影射到更多人的生活……
安格尔的小提琴
安格尔,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同时也是热爱音乐的小提琴手。所以在西方就用“安格尔的小提琴”用来表示终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赖此为生。在讲“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时,我总是喜欢把观众带到安格尔的小提琴之前,用这句西方的谚语作为整场讲解的结束语,希望“安格尔的小提琴”可以成为每一位观众伴随一生的礼物。而在这一次次地向观众传达讲解的过程中,“安格尔的小提琴”也早已镶嵌在我的生活之中。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研究生,每天的日常都是满屏的数字符号、满眼的程序代码,而在讲解“安格尔的巨匠之路”的过程中,那一把小提琴总是提醒我:生活不应该只有单一的主旋律,多一些不赖以为生的和弦才能成为持久快乐的源泉。在美术馆的熏陶中、在一次次的讲解之中我也愈发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力,对艺术的热爱有增无减,愈发强烈地感受到了艺术所带给我的快乐、传递艺术所带来的欣喜,这不正是生活所赐予我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吗?这把小提琴的余音缠绕在我的生活之中,在课余时间,除了讲解,我进一步进修了油画和素描,将美术馆讲解所收获的艺术感悟、大师的启发在自己的画之中生根发芽,再将自己的进修学习反馈到自己的讲解之中,让观众更加简单易懂地感受到展品中的艺术魅力、增长艺术鉴赏能力。比如在“安格尔的巨匠之路”之中,除了展出了很多安格尔的真迹之外,还展出了一些后辈们的临摹品。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运用更加通俗的话语将绘画中的技法讲解给观众,并通过真迹与临摹之间的对比,让观众感受到巨匠安格尔的绘画风格和技法,旨在让观众走出展馆之后依旧能够将安格尔的特点铭记于心,在未来其它地方欣赏到安格尔的画时,依旧可以鉴赏出其中的奥妙与美感。因为这份志愿讲解的工作,将艺术带回了我的生活,帮助我找到了生活中“安格尔的小提琴”,而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到像我一样对艺术怀有激情和期待的观众寻回他们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又可以启发到那些还在探寻“安格尔的小提琴”的观众。现如今,我对于这份志愿工作的感情不仅仅只是热爱,更多了一份感激,而最好的感激方式就是珍惜在讲解中收获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并将满心的热爱投入到每一次的讲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