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天津美术馆“美的历程”研学行的小朋友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来到天津滨海新区,参观长芦汉沽盐场和汉沽国际版画藏书票收藏馆,了解天津盐业历史文化和生产技艺,学习干刻版画创作,做一天小小非遗“盐”究员。
小小非遗“盐”究员
本次“盐”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的第一站,同学们来到长芦汉沽盐业展览馆。天津地处渤海湾,有着良好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这里滩涂广阔,海水盐度高,加上风多雨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海水浓缩。因此,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区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区。其中,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所产海盐因“色白、粒大、质坚、味醇”被称为“芦台玉砂”,明清两代还被列为贡盐。2016年,汉沽制盐传统技艺入选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欣赏盐业历史文化展、聆听讲解,同学们对我国悠久的盐文化和天津盐业历史变迁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海盐是怎样炼成的?
提到长芦汉沽盐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至今它已有1098年的悠久历史,堪称海洋产业的“活化石”。同时它还拥有全国结晶红亩单位最大的结晶池,日晒盐产量达45万吨。这些被誉为“大地调色板”的多彩盐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它们的颜色呢?
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来到此行的第二站——长芦汉沽盐业风情游览区。大家一边仔细聆听讲解,一边游览盐田、参观制盐机械、学习日晒制盐工艺,并观察了生活在盐田中的精灵——丰年虫,了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救助故事和野化放归训练,登上硕大洁白的盐山,鸟瞰壮美的“七彩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