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公告
 
【天津日报】胸怀敬畏之心 笔走思考之锋(图) ──访书画家曹柏崑
       
发布日期:2019-12-03
浏览次数:75372
主办:
承办:
协办:
展期:
展厅:

本报记者 翟志鹏 摄影 姚文生

p3_b.jpg

“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这是著名书画家、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曹柏崑的座右铭。他以思考的态度不断在书、画、诗三领域上下求索,成为从我市走出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11月22日,“思考”曹柏崑书画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200余件作品是对其艺术生涯的全景式展出。日前,记者采访了曹柏崑先生。

始于“集古”,终于“酿蜜”

曹柏崑先生高大挺直、一头银发,虽已是72岁的古稀老人,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在曹柏崑看来,书画展不是书画家用来炫耀的,而是用作品与社会大众开诚布公、直叙衷肠地对话。此次书画展共分为“集古篇”“酿蜜篇”“思考篇”三部分,涵盖他早年习书、中年成家、晚年思索的三个阶段。这也是按照他“集古为立家,酿蜜不留花”的艺术理念设计的。他说:“这句座右铭来自于我的第三任老师刘光启先生。刘先生不看好只会写一种字体的,他常说‘集千家米煮一锅饭’,教导我要尽可能多地把古人的东西都拿来,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跟古人‘对话’。先生还说,我让你扔的时候你就全扔掉,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遵照师嘱,我先是写了三年黄庭坚,又写了三年米芾,直到写王铎时,先生告诉我可以写下去了。‘集古’就是为了充实自己,更是为了写出自己、画出自己。能够真正做到这点,就可以‘酿蜜’了,因为古人的‘花’都已经被酿成了‘蜜’,作为‘蜜’被留了下来,这就是成功的脚步。”

集诗书画一体,致敬三位恩师

“我是为老师办展览的,我要将老师几十年的心血展现给大家。”言谈间,曹柏崑时常谈到他的三位授业恩师,通过向大众展示作品以回报师恩,也是他办此次书画展最大的初衷。曹柏崑向记者介绍,他的第一位老师是著名书法家、天津市书协原副主席穆子荆,老师的“人也堂堂,字也正正”的品格为自己的艺术之路铺上了厚实的底色。第二位老师是天津市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南开中学教师陈东生,他以伯乐之姿将自己引上人生之路,并教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教诲。第三位老师是著名文物鉴定家刘光启,在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导下,曹柏崑以十几年临摹前人的“集古”学习锻炼了读画、读帖、批评的眼力,进而感悟书画真谛,从传统中探索出新。

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个人的勤学苦练下,曹柏崑以书入境,逐渐形成了融书、画、诗于一体的艺术境界。他为气势雄浑的崇山峻岭写诗,也为花鸟鱼虫的小品写诗。他说:“书、画、诗应该是一个三连环的结构,而在最中间三者相交的核心部分,就是你书、画、诗真正匹配的好作品,是可以传世的。而在三者之中,诗是灵魂、是统帅。”正是有了“诗”这支灵动的笔,他喜欢将画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创作成诗写在作品上,而写诗的书法又笔体丰富、气象万千,这也成为他作品最明显的特色。

深入生活,做艺术的先行者

纵观曹柏崑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尤其擅长观察生活的艺术家。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故事。我们常说‘深入生活’,通常就是深入到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地方,比如部队、地下矿井。但我们平时沐浴的阳光、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同样也是生活。用这个观点去理解生活,你才会感觉到一个艺术家的责任,那就是反映生活。要做一个先行者,把生活里的心得创作成作品分享给大家。”

深入生活、反映生活,这给曹柏崑的创作不仅带来了新的视角,也注入了深刻广博的人文思想和怡然清新的生活情趣,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采风创作上。此次展览展出的两幅大幅作品,一幅《太行本色》,面对巍巍太行,他想到的是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创作时便采用了窄而长的视野绘出太行景色,以此象征军民团结如长城、共同抗击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另一幅以峨眉山为内容,他没有以“峨眉天下秀”为题材,而是想到了“山以石聚成其大”的哲理,并以此为题。





  •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 通知公告
  • 馆内动态
  • 媒体报道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
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
9:00-11:00;11:00-14:00;14:00-16:00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
电话:022—83883300



 
     
Copyright © 2019 天津美术馆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12002929号-4
友情提示:天津美术馆周一闭馆(不含节假日)实行分时预约参观。每日可预约时间段如下:9:00-11:00;11:00-14:00;14:00-16:00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60号电话:022—838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