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像的庄严、壁画的灵动与建筑的精妙在此完美交融。飞檐斗拱间,梁柱交错处,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古人对力学原理的深刻洞察、对美学境界的极致追求,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表达。

下午,我们来到蓟州建筑学社,开启本次古建研学之旅的重头戏——斗拱搭建。经历对独乐寺的实地探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古建筑的结构肌理,而此刻的斗拱搭建,正是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探索的关键一环。
以独乐寺山门侧檐斗拱为蓝本,从斗拱部件的巧妙组合,到受力节点的精准把控,同学们的每一次尝试与组合都在验证着上午实地探访时的观察与思考。这种先观古建原貌、再亲手实践的课程设计,让“天书”《营造法式》不再抽象,而是化作手中可触可感的建筑语言。完成斗拱搭建实践后,大家对古建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越发浓郁,研学团队接着来到蓟州白塔、鲁班庙、文庙继续寻访。在独乐寺十一面观音慈悲目光的遥望之处,蓟州白塔静立千年。这座八角形古塔以令人惊叹的设计巧思,将亭阁式的端庄、密檐式的秀丽、覆钵式的雄浑融于一身,将时代变迁下建筑的过渡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漫步塔下,24尊伎乐砖雕翩然欲舞,角神砖雕以夸张的造型彰显力量之美,檐角惊鸟铃随风轻响,清脆悠扬的韵律与古塔的庄重形成奇妙共鸣,令人沉醉其中。带着对古建筑的无限好奇,研学团队又来到鲁班庙寻访:这座看似小巧的庙宇,为何能使用专供皇家的铁糙木?超高规格的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以及下碱干摆的精湛工艺,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匠心智慧?同学们通过细致考察正殿,深入了解明清官式建筑严谨精妙的营造规制,触摸历史深处的工匠精神。